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第七季:立秋燥邪伤肺藤茶润

《藤茶仙记:武陵灵草传》

楔子:金风肃降燥气生

立秋时节,北斗斗柄指向西南,太阳抵达黄经135°,是为夏秋之交的转折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"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"此时节,暑热渐退,金风始至,空气中弥漫着清肃之气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"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"

在五运六气理论中,嘉靖七年戊子岁立秋,火运太过之势渐衰,司天少阴君火与在泉阳明燥金开始交接,形成"火退燥生"的气运格局。燥为秋令主气,其性干涩,易伤肺津,导致"诸涩枯涸,干劲皲揭,皆属于燥"的病症。此时养生,当以"润肺生津,清燥护阴"为要。藤茶性凉味甘,入肺经后能清燥邪而不伤正,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保护肺泡上皮细胞,多糖物质能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,恰合立秋"润燥护肺"的天时之道,其叶片白霜更如秋露初凝,可润金燥之肺。

第一章:立秋·燥邪伤肺藤茶润

第一部分:金风送燥,肺津受伤

立秋前三日,京城忽然起了金风。那风不似夏日的湿热,带着一股清冽的干涩感,吹得梧桐叶纷纷飘落,街头巷尾的百姓开始出现"燥症"——轻则口鼻干燥、咽喉痒痛,重则干咳无痰、痰中带血,更有甚者皮肤皲裂、大便干结。太医院统计,三日内接诊"肺燥咳嗽"者达二百余人,其中不少人出现声音嘶哑、胸痛等症,脉象多浮涩,舌面少津,正是典型的"燥邪伤肺"之象。

皇宫内,嘉靖皇帝晨起时频频干咳,痰中竟带血丝,喉间如含芒刺,连说话都感疼痛。太医院急用润肺之剂,如沙参麦冬汤,却因方中多甘腻之品,导致皇帝脘腹胀满。御医们愁眉不展,只见皇帝唇干起皮,鼻孔内有血丝,此乃"温燥伤肺,津伤气耗"的重症,若不及时救治,恐致"肺痿"之疾。

民间更是苦不堪言。胡同里的王婆子咳嗽月余,服遍梨膏、蜂蜜皆无效,反而咳得胸痛难忍;绸缎庄的小伙计因咽干痛而无法说话,只能用笔写字。药铺里的麦冬、沙参、贝母被抢购一空,但普通的润肺之法难以奏效,正如《医门法律》所警示:"秋燥伤人,首犯肺卫,若不辨温燥凉燥,妄用温润,反助燥邪。"

此时五运六气中火运渐退,燥金之气渐盛,司天君火与在泉燥金交替,导致人体出现"外燥引动内火"的复杂病机。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,今年因火运余势未消,以温燥为主,表现为燥热伤津,而非单纯的寒燥,必须采用"清热润燥,养阴生津"的精妙之法。

第二部分:土司把脉,润燥有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