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上党参缘:神农仙遇记》
第一卷 春生·木德肇启 地精初现
第六回 定名上党传民方 春生之道贵潜藏
神农氏手捧灵根,见其根头“七星芦”与天上北斗隐然相应,根身“人形”又合中土德厚之象,遂肃然拱手:“此草生于上党之地,得天地之精,当名‘上党人参’,取‘上党’之地望,‘人参’之神名。”话音未落,太行群山忽然回声四起,“上党人参”四字化作青黄二气,绕山三匝后,渗入每一株新生的草木之中,连石缝里的苔藓都泛起金黄光泽。
真人抚掌称善,袍袖中飞出七片梧桐叶,叶上自书采挖要诀: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采参当在秋八月,此时根气充盛,得土金之全。”他以指尖凌空勾勒,潭水便映出采参之景:采药人需先辨“五星方位”——东寻青藤为引,南望赤云为候,西见白虎石为界,北遇玄武泉为凭,中央土气凝聚处方有灵根。“切记,”真人目光如炬,“采时需以桃木梳顺根须,用鹿皮袋盛土养护,若伤其一须,如伤人身一脉。”
少典取来青冈石片,欲刻下要诀,石片却自行浮现纹路:“上党人参,三载成苗,五载成根,七载成形。采三留一,以护地脉;种五还三,以承天恩。”神农氏接过石片,见背面还刻着《采参咒》:“山灵地母,赐我地精,采之有时,还之有灵。”他依咒而行,将灵根周围的土轻轻拨开,竟见根下有三枚乳白芽苞,如婴儿环抱母体,正是“留种续生”的玄机。
“师尊,”少典指着石缝中新生的嫩苗,“为何春生之药,反要重‘潜藏’?”神农氏望向满山萌发的草木,见那松柏新抽的嫩芽虽直指苍天,根系却更深扎三尺:“汝看那迎春,花开最早,却先藏根于冻土;那山泉,春潮涌动,却源自冬雪深埋。春生之道,看似升发于外,实则根本固于内。此草虽在春日萌发,其根却蓄藏了秋冬之精,如圣贤内圣外王,先修诸己,后治诸人。”
真人忽然化作一道青气,钻入灵根底部,根身竟缓缓立起,如人盘膝而坐,根须化作经络图,在石壁上展开:“观吾经络,”灵根发出真人之声,“脾经如土垄纵横,肝经似藤蔓缠绕,肺经若云雾布散。春令疏肝,当以健脾为基,如筑堤防水,堤固则水安;养肝如育苗,土厚则苗壮。此乃‘春生贵潜藏’的真机。”
此时,向阳坡的野草忽然齐齐向灵根鞠躬,连空中的飞鸟都盘旋而不鸣。神农氏取来山藤,编了九个“土笼”,将灵根分植其中:“此草当传于百姓,然需定采药之规——凡采参者,需于春分、秋分日,以五谷祭祀山神,取‘土生五谷,谷养人’之意。采后必以原土覆盖,种三株幼苗还山,违令者,百草不生,五谷不丰。”
少典将规条刻入定心潭畔的巨石,石刻竟自行流转,化作《上党人参栽培经》:“地欲高燥,土喜黄松,忌水湿,畏强光。春施草木灰,夏覆松针被,秋培朱砂土,冬盖雪衣被。”文字闪烁间,潭水涌出九股清泉,分别流向九州大地,预示此草将普惠众生。
夕阳西下,灵根在土笼中发出柔和的金光,根头部的“七星”与天上北斗连成一线,形成一道金色光柱。神农氏站在光柱中,忽悟“潜藏”并非固守,而是如种子埋土,看似沉寂,实则积蓄生发之力。正如真人所言:“春生之秘,在于‘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’,此草根藏土中而茎展于外,正是天地给予世人的活教材。”
此刻,满山草木都泛起一层金纱,连石缝里的青苔都结出晶莹的露珠。少典伸手接了一滴,露珠在掌心化作微型人参,根须上刻着“潜藏”二字。他忽然明白,师尊寻的不仅是草药,更是天地运行的规律——春生需要潜藏,就像人活一世,需先厚积,而后薄发。
第七回 气贯阴阳合天人 真机默化入诗篇
暮色漫过太行山脊时,定心潭的水纹忽然化作《洛书》之象,中央五点黄星灼灼生辉,与灵根根头的“七星芦”遥相呼应。神农氏手捧土笼,见灵根在暮色中泛起温润的金光,根身的“人形”竟缓缓舒展,如人呼吸吐纳,每一次起伏都带动着潭水的涟漪。真人的身影从潭心升起,周身环绕着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色光带,恰似五行之气凝聚成形。
“汝观此草,”真人指尖轻点灵根,根须竟化作经络图悬浮空中,“根为脾经之根,茎为肝经之络,叶为肺经之表,花为心经之华,汁为肾经之液。一株之内,五脏六腑之气流注不息,此非‘天人合一’之极致乎?”话音未落,经络图中忽然涌出五色气流:黄色土气从根上升,青色木气沿茎游走,白色金气在叶间布散,赤色火气于花中凝聚,黑色水气自汁中潜藏,形成完美的五行循环。
少典惊见潭水倒影中,神农氏的身影与灵根渐渐重叠,师尊的呼吸竟与灵根的脉动同频。“看那!”他指向天空,只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方,而灵根根头的“七星”突然射出七道光芒,与天星连成金线,金线交织处,竟显现出人体十二经络的虚影,如一张光网覆盖在太行山脉上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