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大明重启:年方三岁,登基称帝 第124章、南京解禁

app2();

read2();七名士子从大理寺出来后,其他六人被分别送往各处工场,唯有杨彝被送到了昭武卫海军南京码头。

送到工场的人基本是自由的,只不过服色不同,随时被监视,每天基本要劳作五个时辰。也不知他们劳作一天后还有没有诗兴,不过,他们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,不同量刑就看得出来。

当然,量刑只是给皇帝看的。如果他们家族能量巨大,管事太监来事,过个一年半载完全有可能提前放出来,甚至重新科举。总之,没有牵连家人,还是有希望的。

只有杨彝脸如死灰,已经除去了刑具,但被士兵看押得死死的,跑不了。海军通讯船已经候在码头,两边兵士签字完成,杨彝就被移交昭武卫海军了。

没来得及上船,一个青袍官员喊停了海军士兵。

杨彝抬头一看,是钱谦益领着瞿式耜和毛晋来送他了。

杨彝泪流满面,双膝着地,重重的给钱谦益磕了个响头。

“恩师!”

钱谦益上前将他扶起,脸色复杂的看着杨彝,伸手轻抚他额头崭新的烙印边缘,重重的叹了口气。

“你年纪也不小了,为何与小儿辈胡闹?什么阴风满帝州,今日,就是太祖显圣日。”

杨彝目瞪口呆,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。

钱谦益小声安慰。

“到那边好好活下来吧。老夫研究过台湾地图,这地方将来必然要置县置府。皇帝将你们发配那里,应该就是存了移民之心,不是必死之局。”

瞿式耜和毛晋分别上前,塞给杨彝一大包包袱。里面有钱谦益挑的书,瞿式耜买的成药,毛晋送的铁尺。

末了瞿式耜还给押送的一船士兵一人送了一两银子,才与杨彝拱手作别。

杨彝作为大明官方第一批移民中的一员,带着书剑和药,离开了精神故土南京,向着台湾而去,也不知道他带的药能不能治台湾的病。

不过,负责移民的沈寿崇是极其不负责任的,他根本没有派出船只探路,直接就带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。

好在他选的登陆位置非常好,是淡水平原,土地肥沃,坏也坏在这位置上,这里是大肚野人的领地。

常熟士绅和浙江商犯将共同面对无穷无尽的骚扰,生活惨不忍睹,许多人的头颅被悬于大肚王国的猎头屋。

离开了国家力量影响的他们无比思念大明,他们非常希望天下士绅都积极纳粮,大明军队能更加强大,早点想起受苦受难的他们。

其他六人是分开押送的,所谓的志同道合,这一天被命运的锁链彻底分解。

要去盐场的朱隗走得最远,也要坐船。其次就是张溥,铁矿场都没有在应天了。

杨廷枢和吴昌时要去的采石场和伐木场非常近,这两个场都是服务新城建设的,他俩最先体验劳作改造。

顾梦麟要去的皇庄不远不近,可惜没有马车,他与押解的士兵都必须走路过去,也是大半天时间。

唯有陈子龙比较茫然,因为冶铁场还没有建好,而且那地方还出事了。

有些不甘心做皇民的家伙,雇人破坏了高炉,还想发动乡民暴动,结果当地宣令使一句话就平息。死者当天就拿到抚恤,东厂锦衣卫第二天就介入,第三天就快速宣判执行,啥都没有发生就平息了。

这帮应天府的士绅可没有常熟的好运,因为害死了很多人,民愤极大,他们全部被砍头,连流放的资格都没有。

这件甚至都没有报给朱慈炅,皇帝核准死刑的规矩,在想迅速平息事态的吕大器吕县令面前根本不值一提。

三岁天子核什么核,必须斩立决,才能平息死者家属怒火,不影响皇店大局。事后上报刑部就行,大明官员的自主性有些时候的确强得很。

反正王永祚王公公非常满意,吕县令虽然是新科进士,但不负一个能吏之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