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动物纹为主,如饕餮纹、夔龙纹等,但也出现了一些植物纹饰 。这些植物纹饰可能具有宗教或象征意义,代表着与神灵的沟通或生命的延续 。然而,目前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纹饰中,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绞股蓝的图案 。
值得注意的是,绞股蓝在民间传说中常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植物,如"神仙草"、"不老长寿药草"等称号 。这种观念可能与古代巫医将其用于人神沟通的实践有关,尽管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 。因此,绞股蓝在商周时期可能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植物,在巫医仪式中扮演沟通人神的角色,但这一推测尚待更多考古发现的证实 。
三、秦汉时期的绞股蓝:简牍记载中的药用价值
3.1 秦汉简牍中的医药文献
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,这一时期的医药知识主要记载在简牍和帛书中 。1983年底至1984年初,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千多支竹简,包括汉律、《奏谳书》、《盖庐》、《脉书》、《引书》等九种内容,是一批价值重大的西汉典籍 。这些简牍中记载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,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数学和医学 。
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则更为丰富,包括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导引图》等多种医书。这些文献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,其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情况。然而,目前整理出版的秦汉简牍和帛书中,尚未发现明确提及绞股蓝的记载 。
3.2 张家山汉简《引书》中的导引与养生
张家山汉简中的《引书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着,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。《引书》主要记载了导引术式、养生方法和疾病治疗,其中提到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,如项痛、踝痛、膝痛和肩痛等 。然而,《引书》中并未提及绞股蓝或其他具体药物的名称,主要强调通过导引和养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。
从经筋理论分析,《引书》中的导引术式主要针对经络和筋脉的调理,如治疗项痛的导引术主要是治疗太阳经筋的项痛;治疗外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少阳经筋,治疗内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太阴经筋 。这种以导引为主的治疗方法,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重视整体调理而非单纯药物治疗的特点 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